交流回顾 | 佐剂与递送系统:技术创新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4/09/29
浏览量:5

 

9月24日,中国生物研究院(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焦“佐剂与递送系统:技术创新与应用”举办了2024年度第七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新材料科学中心第三研究室和免疫材料课题组(一)联合承办,邀请了清华大学张永辉教授、天津大学王跃飞副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李凤教授共同探讨佐剂与递送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应用。

 

张永辉教授现为清华大学药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其研究方向集中在免疫药学领域,尤其是在探索脂代谢对于免疫的影响以及研究疫苗和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和新路径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本次论坛张教授以“靶向代谢诱导多重免疫应答的疫苗佐剂”为题,详细介绍了γδ T细胞识别膦抗原的机制及其在疫苗佐剂设计中的潜在应用。他指出,靶细胞内的膦抗原可以通过“分子胶水”的作用方式促进递呈分子蛋白BTN2A1和BTN3A1在细胞内部紧密结合,从而诱导了胞外的BTN3A1与BTN2A1表位暴露,进而有效地与γδ T细胞受体(γδ TCR)结合,最终实现对γδ T细胞的激活。与传统的αβ T细胞识别模式不同,应用这种机制可以设计出脂代谢通路中焦磷酸合成酶(FPPS)的抑制剂,从而促进膦抗原在靶细胞中累积,活化γδ T细胞。这一发现为疫苗佐剂的设计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王跃飞副教授是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新型核酸递送载体的开发及应用。王教授以“多肽仿病毒纳米颗粒用于核酸药物递送”为题,全面分享了其在多肽载体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成果,介绍了多肽仿病毒纳米颗粒(PVLP)作为一种新型核酸药物递送工具的优势。他特别强调PVLP在mRNA疫苗中的应用潜力,分享了团队关于PVLP配方的高通量筛选过程以及活性评价的最新成果,为探索新型mRNA疫苗递送系统提供了新的借鉴。

 

李凤教授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近年来,功能核酸在合成生物学、药物递送、诊断检验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此次论坛中,李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题为《功能核酸的合成组装与生物应用》的报告,介绍了非静电依赖型核酸药物组装递送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肿瘤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报告中讲述了利用酶促延伸技术制备DNA编程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用于蛋白疫苗佐剂的应用研究,从新的角度给佐剂和递送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最后,研究院第三研究室的李计来副研究员以“疫苗佐剂及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为题,系统地介绍了第三研究室近年来在佐剂和递送系统方面的相关研究。报告回顾并总结了现有佐剂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第三研究室多种类型的佐剂和递送系统的设计及研发过程。

 

新材料科学中心是中国生物研究院五个创新中心之一,聚焦新材料佐剂及递送系统,针对原材料及核心技术难题,积极探索新型免疫刺激物及关键工艺技术开发,旨在为国内创新药物领域提供与国际接轨甚至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与产品。本次论坛通过精彩的学术报告与现场交流互动,为与会者带来了佐剂与递送技术的科技动态与行业洞察,有效促进了思想火花的碰撞与融合,为应用基础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同时,论坛也增进了研究院与高校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产学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